第(2/3)页 潘晓的原本文章,色调非常灰暗,讲述自己遭遇的种种不公和挫折,仿佛下一刻就要自杀那种! 但在当时,却非常受读者欢迎。 在漫长的几十年,只讲集体,不讲个人利益。 但随着改革开放,人的价值,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渐渐复苏。 再加上城市青年上山下乡,农村青年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进城的机会,人均一肚子怨气! 因此,文章获得了读者们的强烈共鸣! 一场持续了半年多时间的全国范围内的"潘晓讨论——人为什么要活着"就此引发,共有6万多人来信参与讨论。 这个事件后来被称之为"整整一代青年的精神初恋”。 30年后,又有一条消息爆出来,"潘晓"实际是当时两个青年黄晓菊和潘祎的名字拼合而成。 林正军当然也写了点特殊十年的灰暗和不公,但重点放在新时期自己搞集体合作社又受挫…… 起这个名字,主要就是玩梗! 唐晓芙拿起一件衣服,披在林正军的肩膀上,然后又端过来一杯热茶,放在林正军手边。 就回到床上继续看书。 她自己就搞创作,写作的时候,最讨厌被人打扰了。 毫不夸张地说,沉浸在写作中,被人打断的时候,那感觉就像正在洗热水澡,突然锅炉坏了,淋了一场冷雨。 林正军写的并不长,大概一个小时就写完了,唐晓芙已经看书看得睡着了,林正军轻手轻脚地钻进了被窝,关灯睡觉。 …… 次日,吃过早饭。 唐晓芙把碗筷用温泉水洗了,拿毛巾擦了擦手,笑道:“对了,正军你昨晚写的什么?我来看看。” 林正军把稿子交给她。 “我今年20岁,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,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,我似乎已走到了它的尽头。” “回顾我走过来的路,是一段由紫红到灰白的历程;一段由希望到失望、绝望的历程;一段思想长河起于无私的源头而终以自我为归宿的历程……” 林正军这篇文章,借用了潘晓原文的框架。 第(2/3)页